AI工具的快速發展是大勢所趨,也為各行各業帶來不少解決方案;其中,生成式AI在教育領域風起雲湧,吸引越來越多學校開始將 AI 工具應用於教學中,然而在教育領域,AI真的是萬靈丹嗎?教育產業又該如何運用AI,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?
「科技能成為教育的最佳助力!」在談及近來的AI風潮時,翰林出版科技長陳威任首先給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肯定回答,如此的信念與堅持,是出於早在疫情之前,翰林在數位轉型已進行兩大面向的動作,一是進行數位投資,推出各式輔助學習及教學的工具,二是打造學習平台,無論是製作線上課程、診斷分析等,皆能透過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,達到個人化自主學習的成果,而讓翰林成為國內教育科技的先行者。
環繞教育核心議題 引導AI應用多元發展
這些數位科技的投入,表面似乎皆看不到任何與「AI」相關的語彙,然而早在一年半前,翰林內部還由具科技背景、對於AI有高注關注的同仁成立AI核心小組,除了掌握觀測最前沿AI技術,並試著將AI導入工作流程及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究。翰林並非僅是推出AI相關的產品,而是藉由AI簡化行政流程,將AI視為工作流程的一部份,讓AI應用更加多元發展。
因此,陳威任指出,「AI的應用看似發酵到教育現場,但實際到現場就會發現距離所謂的『AI教育』仍有一大段距離,AI究竟是行銷議題?還是問題的解方?我們都十分關注,作為長期關注教育現場的企業,翰林所重視的是如何解決教育現場的問題,更重要的是,若從企業長期核心能力的建構來看,勢必要環繞在教育核心議題來發展。」
陳威任帶領集團導入AI,讓翰林成為國內教育科技的先行者。
嚴密把關體現專業價值 對品質有堅定的執著
將AI化身為輔助工具,翰林嚴守一項原則,「那就是所有經由AI產生的題目內容絕對不會直接到市場,之前一定會有一定關卡,交由高度專業的編輯來確保內容正確性。也就是說,AI生成題目後,傳統編校的關卡並不會因此就消失,反而要更嚴密校對,對於生成式AI在教育的運用,我們格外要肩負的責任。」陳威任強調。
根據國際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研究報告指出,AI其實也會像人類一樣產生幻覺,科學界將其稱為是「AI幻覺」,簡單說,就是語言模型等生成式AI常會「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」。以ChatGPT為例,「即使大家相當驚豔於它能夠煞有其事地進行問題、生成書信,但仔細一看,仍是存有不少錯誤、虛假的資訊,這就是AI幻覺。AI幻覺是讓人困擾的問題,特別是當AI的應用越來越多和複雜,使用者或第三方也越來越難審查或監督,使用者越多,被錯誤資訊影響的風險也越高,而這樣的情況若發生在要奠定知識基礎的中小學現場時,更是危險,這也是為什麼我始終要求,無論是書面或線上,凡是翰林出去的教材,一定要經過嚴密的把關,除了要避免AI幻覺外,更是要突顯專業存在的價值。」陳威任強調,「即便AI能夠大量產出內容,但若公司對於產品的品質沒有一個堅定的執著,那麼AI就會如同雙面刃,導致品質更快速地下滑。」
因而探究AI如何走入教育現場,陳威任始終強調「輔助」兩字,因為從事教與學的人才是主體。「倘若學生面對的議題不涉及絕對的正確性,抑或是一個觀點,在學生擁有基本判別問題能力的前提下,與AI的互動其實是充滿可能性的,從事教育產業,一定要有堅定的堅持,也一定要有責任跟使命。」
陳威任強調企業對於公司產品的堅持,將成為對抗AI浪潮的關鍵。
做好教育創造最好的機會 追求具有意義的人生
回到經營與教育層面,陳威任分享由「擁抱改變」、「努力不懈」及「以人為本」所交叉而出的思維,「AI及科技會帶來什麼樣的未來是無法得知的,在無法預知未來時,就得接受改變,並且擁抱改變,然而在這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明、繁瑣的競爭,勢必得努力不懈,至於「以人為本」則是要降低導入AI技術所造成的取代焦慮,反而要從探索更多工作價值的發揮的角度來進行。」
至於在教育層面,這三個理念同樣放之皆準,面對未知的未來,鼓勵孩子維持開放心態,擁抱改變追求跨多個領域的興趣,而非僅限於單一能力,這些都有機會成為孩子面對全新問題時,整合思考的關鍵要素。努力不懈則是讓孩子學習自主管理,並理解努力的價值並不限於成果,而在於努力的過程。至於以人為本,則是要降低現有的孤獨感,感受生命的價值根源於與人的連結,才能創造意義且快樂的人生,而這三個理念收攏起來就是翰林一直在倡議的–「相信學習」。
走過一甲子的歲月,翰林早與臺灣的教育發展密不可分,其核心思想也從未變過,就是要把教育做好。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?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孩子進入社會的一個過程,從出生到成年給予孩子最好的機會去追求具有意義的人生。」陳威任感性地說,「因此,無論科技如何發展,我們都應該堅信學習的重要性,相信學習可以協助孩子學習、協助家長及老師教育孩子的過程,一起做好教育,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及價值所在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