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有哪些短片节值得关注?
结合我自身参与短片节的经历来说,我最想推荐的便是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了。
这个创办于2017年的短片节,很年轻,也很有活力,但最让我们欣喜的,是它对短片创作本身的尊重与支持。实际上,短片节在国外是有比较成熟的体系的,在国内发展得要晚一些、慢一些,却也给了年轻短片节足够的发展空间。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的诞生,就很好地助力了国内短片节的发展。
或许有人会问:“短片节有什么意义呢?”。我觉得短片节的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:一方面,它可以让影迷们观看到许多类型各异、风格各异的短片内容,能够丰富自己的观赏经验与范畴;另一方面,短片节的存在可以为许多短片创作者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,让他们的作品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,让他们自己的才华有机会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——这对于华语电影的发展都大有益处。
这也正是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值得被关注到的核心价值。自创办以来,该短片节积累了超万部短片作品及数千位优秀青年导演资源,每年都会征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优秀短片,为影迷们提供放映、交流的机会,也为创作者们提供展示和合作的机会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每年还会邀请诸如韩国导演李沧东、导演张律、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、导演李少红、导演张杨等电影人担纲评审,为创作者们的作品做出评价并赋予鼓励。
即便是抛开这些意义层面的考虑,单是厦门舒适的气候以及靠海的地理特点,也足以让每一位热爱电影短片的人们为之心动不已!
海滩、阳光、美食、短片,光是这几样元素聚在一起,就已经很有吸引力了。无论是影迷、媒体还是创作者,都会觉得在冬日时期来到厦门感受温暖的气候与类型丰富的短片,是一件堪称美妙的事情!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在参与本届#HiShorts!厦门短片周# 的时候,厦门的海岛气候与当地美食,都给我带来了难忘的体验。更遑论还有每天安排得很满的短片放映、长片展映以及类似故事大会、导演论坛等活动,让整个“HiShorts”之旅变得相当充实。
即便时至现在,当我回顾前段时间去到厦门参与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的时光,也还是很有感触。其中最大的一点感触,便是觉得“有所表达”真的是生活中相当美好的一件事情。
无论是通过文字还是影像,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表达出来,很大程度上是在创造价值。就像这次在短片周看到的一些短片作品那样,尽管有些作品的叙事或视听还欠成熟,但那种想要表达的感觉是很让人欣赏甚至羡慕的。
在诸多短片里,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部作品:导演周挺峰执导的剧情短片《美发师》与邓荟执导的纪录短片《水老鸦》。前者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呈现了一个戏剧张力很强的故事,影像表达很有质感;后者聚焦一个濒临消失的行业,在冷静的观察中反映了包括家庭与环境在内的丰富议题,很有现实意义。
这两部短片最终也都获得了“剧情单元最佳短片奖”和“纪录单元最佳短片奖”,实至名归。通过这些优秀的短片可以看到创作者们对生活的观察与表达,会对他们将来的长片创作展开期待。
此外,本届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让我印象最深的,还有那些对电影抱有热爱与激情的影迷与电影人们。
短片展映期间,好些个影厅都坐得满满当当,很有氛围。看完之后也会有讨论,当然也有吐槽,但最有趣的其实是各种抢时间的“转场”。我因为到达厦门的时间稍晚了两天,错过了一些精彩的短片,但却恰好看了两部长片并客串了一把映后主持。
第一场是盛志民导演的作品《冲撞》,一部讲述青春故事的作品,因为包含了此前国内很少见的冰球运动元素,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好几场冰球赛场上的竞技戏都很有看点,速度、力量、热情,都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但在映后与导演进行交流时,他表示这部影片的重点其实还是想探讨青春时期的那种孤独与友情。对青春题材以及冰球运动感兴趣的,不妨期待一下。
第二场是观看张律导演的作品《福冈》,一部有着舒缓节奏与诗意叙事的作品,在看似漫不经心的人物关系与剧情发展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事物的“偶然”所带来的有趣体验。张律导演在交流的时候总是带着谦逊的语气娓娓道来,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心得。他对“突然闯入”的诠释与即兴创作的方式,让人倍感好奇。而他在解释“为什么那个通讯塔会反复出现?”时,说到“我们剧组当时就一直围着那一带转悠,总是能看见它,有时候没看见了还会惦记,于是就把镜头对准了它”。
正是在与电影创作者们进行这样的交流时,我们能更为真切地体会到电影的魅力。这是本届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带给我的一个体验,让我有了值得回味的厦门记忆,要向大家推荐它,也要感谢它!当然,我也由衷地期望“HiShorts!厦门短片周”越办越好!
PS:文字为作者原创,图片源于网络或手机拍摄。